摘要:近日,筆者在魯西集團下屬企業調研時了解到,玻璃鋼公司安裝一車間采用新工具,提高濕電檢查效果的小創新,原來確定陽極管內壁問題需要多人至少半小時以上才能完成,現在僅需兩人配合,最多5分鐘就能做出準確判斷。在提高檢查的準確性和效率的同時,為檢修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
近日,筆者在魯西集團下屬企業調研時了解到,玻璃鋼公司安裝一車間采用新工具,提高濕電檢查效果的小創新,原來確定陽極管內壁問題需要多人至少半小時以上才能完成,現在僅需兩人配合,最多5分鐘就能做出準確判斷。在提高檢查的準確性和效率的同時,為檢修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和依據,展現出了創新的極大魅力。
原來,濕電內的陽極管是正六邊形,內切圓直徑36厘米,管子長6米,檢修時人員無法進入,只能在模塊頂部用手機在管口拍照,檢查陽極管內壁,需要多個人檢查互相印證才能確定有無問題,給處理帶來很大難度。車間主任高振山為了解決此難題,自學濕電有關知識并多次在網上查找有關的解決辦法,終于查到一種叫“工業內窺鏡”的檢測儀器。適用于人員無法進入的狹小環境,人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場所使用。隨即在網上自費訂購了一臺,數據線長度為10米,完全滿足使用要求。到貨后,在檢修2#濕電時派上了大用場,把內窺鏡接口連上手機,數據線綁在一根附著物上伸到管子里,鏡頭和管壁垂直,打開LED燈,就能在手機屏幕上清晰地看到管子內壁表面情況,直達“病灶”,必要時可拍照或錄像,為后續的檢修“診療”工作帶來非常大的方便。
像這種案例在魯西集團不勝枚舉,近年來,魯西集團緊抓新舊動能轉化的變革契機,倡導人人參與創新,強調“凡是對工作有益,能改變現狀,提高效率或效益的建議、想法或做法均屬于創新的范疇”,并適時提出《全員創新推動實施意見》。新制度不僅降低了創新的門檻,同時也反映了企業開放、包容、實干的文化。普通員工貼近生產一線,也往往直面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是問題發生、產生重大影響時的第一道守護人,他們往往對于這些問題有最深切的感受和體會。新的創新機制不僅鼓勵員工從日常工作入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培養、提高員工的創新素質;同時也廣開言路,接納基層員工的智慧。全員創新的推動意見明確了創新的“大眾化”,是集團先進管理理念和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創新提案獎勵、人才獎勵、單位獎勵,以“推動意見”為代表的創新新機制中,對創新的激勵進行了各個層面細致的規定,不僅對員工創新的激勵實施制度化保證,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同時也保證了創新激勵的可持續性,創新成為貫穿始終的企業文化。
據了解,魯西集團創建的“魯西全員創新”微信公眾號,關注員工僅萬人,發布技術創新文章600余篇,收集技術創新建議近3000項,評審應用514項,123項轉化為一般研究課題;收集管理變革項目875項,積極組織亮點觀摩、專題推廣50余項;90%為基層干部員工,全員創新初見成效,整體的管理水平、工作質量、工作效率明顯提升。
在全員創新的大環境中,創新來自于崗位工作,也將回歸崗位工作,正所謂“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樣的創新最能反映企業發展狀況,其方法和措施也最適合企業,是可以短時間內就能應用到實際當中推廣落地的。因此,集團創新具有非常高的可轉化性,不僅降低了創新轉化為產能的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同時也提高了員工的個人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識,是具有魯西特色的創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