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魯西集團總部大報告廳里傳來清晰而頗具穿透力的聲音,“……我們的環境監測結果就體現了環境管理體系運行的效果,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客觀地反映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環境評價、污染源控制等提供科學依據……”這是魯西集團環保監測站柳蕾正在為企業的內審員講解《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標準條款,“這是我們公司一號門大屏幕上實時監測的空氣質量數據……”,她不時地展示日常監測的環境數據。
據了解,這是魯西集團今年以來第四次大規模的開展內審員培訓。今年的內審員培訓和以往不同,沒有邀請認證機構的專家、老師來講課,啟用的都是企業內部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資深內審員。他們不僅具備生產一線的工作經歷,還負責相關過程的管理工作,可以說,他們對標準條款的理解更靈活,更容易讓人理解標準內容。參加培訓的內審員國翔說:“以前也聽過認證機構老師講過這些內容,但是,總感覺這些東西晦澀難懂。現在,聽我們內部的老師講課,講的都是我們身邊的實例,每個條款都落實在了我們的日常工作當中,很親切,也很好理解。”總部的陳春堂處長說:“以前我們組織過多次內審員培訓,總感覺培訓效果不是太好!老師講的和聽課人聽的理解的二者之間的貼合度不高。今年三月份開始,我們在公司范圍內擇優確定了70名企業的資深內審員,用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情來講標準。”
這種課堂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首先講標準原文,用工作實例解析標準原文,然后對照標準條款評價目前的工作,總結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確定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這種培訓已經超越了培訓本身的意義,已然成為自我評價和診斷的好方式。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規范而有效的管理。魯西集團從一家不起眼的小氮肥廠逐步發展成為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得益于標準化管理體系的不斷建設與有效運行。上世紀九十年代,魯西集團領導班子結合下屬企業差異較大的實際,不斷探討如何實現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在國內尚沒有成功先例的情況下,率先建立了職業健康安全、質量、環境“三標一體化”的管理體系,各企業管理方法、過程的管控要求得到統一,實現了從經驗管理向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的轉變。
自2004年起,魯西集團各企業相繼“退城進園”,并按照延鏈、補鏈、強鏈的模式不斷發展。2009年,園區一體化運作模式基本形成,從傳統的化肥企業轉型為化工、化肥、裝備等產業板塊較為完善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原有管理體系已不適應企業發展需要,2015年在“三標”的基礎上,魯西集團搭建了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為框架,融入能源、風險、責任關懷標準的“七標一體化”管理體系。明確過程目標、強化過程管控,融入了風險思維和責任關懷意識,升級后的管理體系再次推動了企業發展。
在魯西集團規范運作的背后,活躍著這樣一支熟悉標準知識并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內審員隊伍,他們率先學習標準內容,建立系統的、層次清晰的文件體系。在魯西集團加入了中國中化之后,他們仍然不斷創新標準培訓模式,并開展標準的貫徹和落地,為企業管理體系的更加系統和完善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