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激烈變化的市場行情下,抓住市場波動機遇,提升最大經濟效益?這是每一個經營人員面臨的問題。
俗話說“買漲不買跌”。意思是買入的時機應該選擇漲的趨勢形成時,漲了還能漲;而不是跌的趨勢形成時,跌了還會跌。
這句話在我們大宗原料的采購過程中尤其是這樣。比如今天買了,明天市場降價了,就是操作失誤;相反,今天買了,明天漲了,就是操作亮點。這就是為什么會有“買漲不買跌”這樣的俗話,或者說經驗之談。
在大宗原料或者產品的價格影響因素中,無論是國際經濟形勢、原油走勢,還是上下游價格變動情況,亦或者是上下游、同行裝置開停車情況,最終影響的是都是供需關系。了解到各方面的市場信息之后,通過綜合分析,分析后市是看漲還是看跌。這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大部分人的行為,如果大部分人看漲的話,有人買沒人賣,自然供需不平衡,一路飆升了。不是因為價格決定供需,而是供需決定價格。不是說價格上去了,需求量一定會減少。而是說需求量上去了,價格一定會上升。前后順序主次關系不要顛倒了。需求為主,價格為次。
但是作為生產企業,在價格下降的時候貨源充足,不買;在價格上漲的時候想買,沒貨。如何在激烈變化的市場行情下,抓住市場波動機遇,讓原料采購有價值,提升最大經濟效益呢?
第一:發揮導向作用,有了正確的導向,才能走向正確的道路。對于大宗原料采購要加強評價的導向作用,嚴格執行“公平、公正、公開”的采購原則,堅決執行“系統當家工程”。在基礎工作之后,要發揮出評價的導向作用,把那些抓住市場機會、創造采購價值、提升公司經濟效益的行為,要在評價體系中明確指出來,要充分運用表揚文化評價出來。
第二:要充分發揮市場信息搜集的作用。采購不是簡單的根據生產的需求,來確定采購的數量,不是說實施了“系統當家工程”,我們的采購人員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了。尤其是大宗原料的采購,在實施采購策略之前,必要的市場信息搜集是必需的,并且要建立基于市場信息分析的預判機制。
第三:合理的庫存支撐。原料庫存既是底氣也是壓力,底氣是因為在市場緊張時手里有貨,不用擔心因為買不到貨造成生產停擺,壓力是因為庫存就代表著資金占壓、代表著如果明天降價就會造成成本過高。如何合理的解決資金占壓以及市場波動的影響,把庫存控制在合理的位置尤為重要,這就是設定庫存警戒線的目的。
第四:采購過程創造價值。前面的工作都是為了最終的采購進行服務的,都是要看最終的采購結果,來驗證前期工作是否到位。不管是采購生產運行所需的設備、工具,還是采購生產所需要的原料、輔料,都需要采購過程去實現。一般而言,采購占公司總成本的比重可以高達七成。所以,企業主管都知道,采購做的好,可以直接改善基本面。6月3日月度經營運行分析會上,董事長指出“抓住市場波動機遇,讓產品銷售有效益,原料采購有價值”。
因此,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作為一名采購管理人員,要從各方面提升工作標準,多開發一個供應商,多實施一個波段操作,降低采購價格,做到原料采購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