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成見束縛了自己的發展
來源:有機硅事業部 王晶 2022-05-18 查看: 562
前段時間看科學發展史才知道,我們日常維以呼吸的氧氣的發現,還有這樣一段曲折的歷程:在十八世紀初,在科學界流行著這樣一種“燃素學說”,即德國化學家施塔爾等人提出的物質燃燒都由灰和“燃素”組成,物質燃燒后變成灰,而燃素則隨之散發到空氣中去了。正是基于這種學說的成見,瑞典化學家舍勒和英國科學家曾李斯特列雖然都曾在多次實驗中發現了氧氣,但都因為其腦子里固有的“燃素”成見,均未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使他們對此做出了各種錯誤的判斷,而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則睿智地掙脫“燃素說”的束縛,從好友李斯特列偶然對自己提供的這一信息中經過多次實驗終于敏銳地發現了氧氣,從而使真理大白于天下,自己也因此得以永垂史冊。
看到這則軼事,我不由得又想到我們實際工作中的一些人和事。仔細想想,我們工作中不是也時常發現一些這樣的人和事嗎?當有人對自己工作中的某些事物提出疑問或者更高的要求,我們一旦解釋不通或者根本想也不想便隨口托詞:“原來就這樣!”而根本不探究原來為什么就這樣?“這樣”究竟能不能行得通?究竟還有沒有比“這樣”更好的解釋或者是方法能夠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其實任何事態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原來行得通可能現在就行不通,原來覺得是先進的方法可能現在就成了落后,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更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不斷地進行探索,始終保持不斷懷疑的精神,不斷地對現有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提出挑戰,以”安全、節能、高效“為主導方向,以嚴謹科學合理為準繩,努力打破舊框框,創造更加優良合理運行方法和新格局,從而不斷地取得長足的發展。一味地墨守陳規,不僅僅是怯懦不前,思想懶惰,茍且偷安,不思進取的表現,更會成為束縛自我阻礙發展的桎梏。
當然,探索和創新絕不能無根無據,胡亂猜疑,胡思蠻干,而是其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想象作為我們飛翔的翅膀,以堅定不移鍥而不舍的精神作為我們奮進的支撐,以敏銳細致的心思作為我們前行的觸角,以靈活機動的思維作為我們飛揚的魂魄,緊緊抓住安全與發展這根主線,精細鉆研,深入探索,唯此,我們和我們的企業才會健康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