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我和愛人是有職責分工的,她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我負責輔導學習。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爸爸,因為不能容忍孩子的失誤、小動作、貪玩的品行,甚至給他輔導作業的時候,會顯得很不耐煩。過于嚴苛的口吻,很多時候都是出于“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殊不知過多的約束和期許,竟在不經意間傷到了孩子的自尊心,慢慢地,我成了父母和愛人口中的那個“壞人”。
靜下心來,我也在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言行舉止,捫心自問,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在他們純真而浪漫的童年里,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在給孩子灌輸學習的意義,卻剝奪了他們探索發現的權利,忽略了他們快不快樂。每次考試的時候,他都在擔心自己能不能考個好成績,能不能讓爸爸媽媽高興,造成他害怕犯錯,做事唯唯諾諾。晚上,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他突然問我:“爸爸,你小的時候課外書多嗎?”我回答道:“孩子,小時候爸爸的家里沒有什么課外書,唯一的一本課外書,就是爸爸纏了你爺爺好幾個月,花三塊錢從新華書店買的一本兒童簡筆畫,再就是上了中學,從路邊攤淘來的二手書,可不像你們現在看的書這樣精美好看。”
后來,我發現學會正確運用時間管理工具,才是讓自己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的真正法寶。人們常說: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很多時候,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那就試著改變自己。既然自己做不到,又憑什么要求孩子能夠做好。刪掉手機里的娛樂APP,悄悄地給自己定下學習目標,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賽跑,一起在春天的田野里肆意玩耍,聽他在學校里挖蚯蚓、捉蜻蜓、逮螞蚱的趣事。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終于明白了我這個做父親的良苦用心,學習漸漸有了起色,他不再害怕自己犯錯,不再隱瞞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開始主動找我尋求幫助。我也終于明白,教育是一門學問,當我們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走進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那么就先嘗試著去改變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