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對故鄉的審美疲勞,多數是因為對周遭、對所處小圈子有不滿甚至是厭倦的情緒,進而導致我們“遷怒”到對待故鄉的態度上。而真的靜下心來想想時,故鄉的模樣我們到底能描繪得清嗎?
最近幾年常聽人們說起“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大家總要去懷想詩和遠方,卻沒人記得歌頌和仰望故鄉。在我看來,如果不能將故鄉讀懂看透,再美的詩和遠方也無從談起。
我們對故鄉的審美疲勞,多數是因為對周遭、對所處小圈子有不滿甚至是厭倦的情緒,進而導致我們“遷怒”到對待故鄉的態度上。而真的靜下心來想想時,故鄉的模樣我們到底能描繪得清嗎?
你眼中的故鄉是什么樣子的?是到處擁擠的車輛,是臟亂的環境,還是吵吵鬧鬧的人群?不對,這些都不是故鄉本來的樣子。
我們眼中故鄉的樣子,應該是春天田野里破土而出的野花野草,是生機勃勃生長的果樹和莊稼,是蹦蹦跳跳上學去的小孩兒;是夏天濱河大道上清揚的垂柳,是湖畔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荷花,是球場上大汗淋漓的孩子們;是秋天掛滿枝頭的柿子、棗子,是隨風轉著圈兒跳舞的黃色銀杏葉子,是公園里踢毽子打太極的爺爺奶奶們;是冬天平靜的湖面倒映出的紅彤彤的夕陽,是街頭巷尾冒著熱氣的糖炒栗子,是穿著短袖在暖和的屋里陪孩子吃著西瓜講著笑話樂哈哈的爸爸媽媽。
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我們所處的周遭,關心它們悄無聲息中的變化?你看到新刷出來的紅綠并行的小路了嗎?你看到外面小販們兜售新式樣的氣球了嗎?你看到家門口橘色的共享單車每天都有人清潔了嗎?
故鄉在你的眼中被狹隘成手頭的工作和鍋碗瓢勺里的生活,毫無美感可言。而事實上,故鄉的美不在名山、不在名水,只在乎一花一木一人一屋的四時變化之中。用發現美的眼光凝視故鄉就能發現隨口就能提及的“詩和遠方”倒像是一種逃避了。
所以與其逃避,不如好好地讀懂你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