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推進網上采購以來,集團通過網絡采購物資金額已超過4000萬,4月份以來與阿里巴巴開展合作進駐其大企業采購平臺,備件物資絕大部分在阿里平臺進行比價,輔料、原料也陸續實現網上詢價交易。
網絡化、智能化、大數據分析是當前的大趨勢,借助網絡,企業能便捷的引進新的供應商參與報價,有效的降低尋源成本以及采購成本。第三方對交易資金的存管、信用評價體系,更是對企業信用的規范、約束,對提升企業正面影響有積極作用。
但任何事情都存在兩面性,如同我們個人網購一樣,線上產品的價格、質量參差不齊,買個充電器有5塊的也有100多的,5塊的可能買回來沒法用,100的可能又不值這個價,但我想大部分人最后都會買5塊的。為啥,因為便宜,更何況長久以來我們的思維都是“網購就是圖便宜”。我們的采購員在網采的過程中同樣也是以價格為優先考慮條件的,所以在前期我們買到過假輪胎,買到過質量不好的防護鏡,買到過彎折易損的保護套管,買到過偷工減料的橡膠管,買到過不吸水的毛巾……一分價錢一分貨,好東西不便宜,如果只注重價格而忽視品質,把低質的東西用到生產中去,后果可能就不僅僅是損失一把工具、一臺設備的問題了。
我們企業目前采購工作全部向線上轉移的時候,對全體采購人員更是一次專業能力的挑戰,沒有足夠的知識與辨別能力又如何從繁多的報價中選出最優產品?網絡采購的公平、透明是建立在充分的數據參數信息、嚴密的邏輯規則之上的,而這些正是需要人為去設定、完善的,換句話說,采購員以后是朝著專業化服務方向去發展的。
我們所銘記于心最深刻的理念“安全第一,質量第二,效益第三”一直是我們的行動指引,那么在采購領域我們也應該樹立起“質量第一,價格第二,性價比最優”的觀念,并深植于企業文化之中。通過接觸外部企業可以知道,以后“低價采購”的模式必定會被逐步淘汰,陜西奧凱電纜事件揭開了全國性的“低價中標”大討論,國家層面已經認識到低價中標這種模式的弊端和惡性循環,也在不斷地引導推廣更加科學合理的定價方式,注重采購質量得到廣泛認可。
網采是集團實現采購模式突破的重要方式,不圖便宜,把控質量,苦練本領,堅持下去我們的采購工作必將更加成熟高效,我們的采購隊伍也必將更加專業清廉。